
2025年11月02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第二届神经心脏病学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由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研究型医院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共同承办,会议汇聚了来自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基础医学领域的近百名权威专家,以破解 “脑心共患病” 诊疗为核心,深入探讨交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策略,为我国应对 “双重死亡陷阱” 提供学术支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国人健康,人口老龄化正加剧这一健康挑战,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
院士领衔,共绘学科发展新蓝图
开幕式上,多位院士专家莅临致辞,为学科发展锚定方向。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在开幕辞中指出,神经心脏病学的崛起标志着医学从 “分科诊疗” 向 “整体化精准医疗” 的质变。“神经科与心脏科同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正是回应患者对高质量诊疗的期盼,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院士提出 “共病所迫、共研所求、共治所向” 的融合发展理念。他以临床实例警示:“急性缺血性卒中与冠脉综合征‘结伴而来’、慢性脑低灌注引发心功能改变的病例日益增多,孤立诊疗不仅思路片面,更会埋下健康隐患。神经心脏病学就是要建立‘全局观’,打破单打独斗的困局。”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从实践维度勾勒路径:“需从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临床协作多维度发力,建立心脑联合团队。比如在心脏手术中强化神经保护意识,在卒中治疗中关注心功能联动,让跨学科智慧真正落地。”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表示,赵继宗院士指导的国家 “十四五”“脑心同治” 课题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霍勇教授强调“要用创新思维破解临床难题,让研究成果转化为患者可及的诊疗方案。”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主持开幕式时指出:“神经心脏病学作为连‘脑’与‘心’的桥梁,对攻克复杂疾病、提升患者预后具有里程碑意义。”

聚焦前沿,共议“脑心同治”新篇章
开幕式主题报告环节由霍勇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岩教授共同主持,前沿观点密集输出。

赵继宗院士以《脑心同治》为题,系统阐释了 “心 - 脑轴” 等神经调控新机制,揭示两大系统的病理关联与协同治疗逻辑。吉训明院士则在《患者驱动的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研转化模式,强调 “让患者痛点成为创新起点”。
开幕式主题报告环节聚焦临床热点,学术氛围尤为热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详解卵圆孔未闭(PFO)诊疗新进展:“多项国际研究证实,PFO 封堵术联合药物治疗可使卒中复发风险降低 45%,而可降解封堵器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治疗安全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袁云教授剖析肌营养不良的心肌损害机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陈晓霖教授分享脑心 CTA 数据挖掘的 AI 应用经验,浙江省人民医院崔勇教授则针对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精准干预提出新策略。

专题深化,平行论坛展现学科广度
会议设置了多个平行专题,深度聚焦神经心脏病学细分领域的临床痛点与科研前沿,采用 “临床案例 + 数据论证 + 技术实操”三位一体的交流的模式,促进跨学科智慧深度融合,为复杂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心源性卒中专题围绕卒中预防的介入治疗前沿,重点探讨了PFO封堵治疗偏头痛、房间隔囊袋新认识等热点议题,分享了最新临床研究证据与手术技巧,为心源性卒中的精准防治拓宽了路径。

结构性心脏病专题聚焦心脏瓣膜病的治疗进展,内容涵盖2025年ESC/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解读、TAVR术中脑保护装置及其研究进展等,引发与会专家的广泛讨论与深入交流。


心肌病专题不仅系统梳理了ATTR-CM、法布雷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等罕见病的诊疗进展,还深入介绍了表观遗传编辑工具开发、LMNA心肌病的基因治疗探索以及新型核酸药物研发等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多元化的内容设置赢得了现场热烈反响。


神经调节和肺动脉高压专题重点探讨了肾动脉去神经术(RDN)及肺动脉高压(PAH)的器械治疗与药物策略,展现出介入技术与内科治疗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

本次大会构建了高水平跨学科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均表示:多学科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规范诊疗路径、强化技术创新、完善协作机制,我国神经心脏病学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悉,大会未来将继续围绕更多前沿议题开展深度讨论,持续推进我国神经心脏病学学科建设。

